Holländisches Viertel_banner
世界征途,  德國

【德國|波茨坦】紅磚山牆的小荷蘭村 Holländisches Viertel

你知道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有一座小荷蘭村嗎?為什麼在德國境內,尤其離荷蘭那麼遠的德東,會有這樣一個特別區域呢?這就得從十七世紀的荷蘭說起。

海權強國的黃金年代

17 世紀是海權國家的天下,誰掌控大海,誰就掌握了海上貿易大權,17 世紀從西班牙獨立出來的荷蘭王國,不但發展成歐洲最發達的經濟和軍事強權,更有著「海上馬車伕」之稱。

不但在藝術、文化、法律等社會領域吸引人才,在建築、水利工程等方面,更是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經濟和文化皆繁榮興盛,各層面的影響力也隨著國力向外擴張,甚至還遠到了台灣呢!

那時候的阿姆斯特丹堪比當今的紐約,先進、繁華且聚集眾多菁英人才,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 ( Friedrich Wilhelm I. ) 在身為王儲期間,也曾兩次前往荷蘭進行教育之旅 ( Bildungsreise )。

年輕的王儲對於當時資產階級發展和基督新教文化有著深刻的印象,遂形成了他之後奉行重商主義及對宗教寬容的政策理念,影響了他之後對普魯士王國的治理。

Holländisches Viertel
荷蘭村 Holländisches Viertel

普魯士國王的荷蘭夢

成長背景受荷蘭影響甚深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位後在 1733 至 1742 年間,召請從阿姆斯特丹移民至普魯士的建築師 Jan Bouman,於波茨坦市中心位置建造起這座小荷蘭村,由四個正方形街區組成,一共 134 棟磚造房。

👉【歷史小趣事】

據說,當時聘請這樣的荷蘭專業移工 ( Gastarbeiter ) 前來普魯士是要非常禮遇的,因為沒有人會自願離開繁華的阿姆斯特丹,到易北河以東這個相對荒蕪和貧困的區域。😂

統一山牆設計的紅磚屋

紅磚山牆

典型的紅磚山牆,是荷蘭建築的經典設計,但不同的是,波茨坦荷蘭區的山牆是依照國王的喜好採取統一設計建造,呈現整齊的街景,而荷蘭真正的山牆會依照屋主的財力和地位競相爭豔,有著不同的華麗程度,以反映屋主社經地位,我覺得這邊呈現出文化輸出後在地化的痕跡,一種荷式設計中帶點德式堅持的氛圍!

規劃得宜的荷蘭村四個街區,一圓國王的荷蘭夢!

除了荷蘭之外,在德國竟然可以看到那麼完整的荷蘭建築城區,是我在拜訪前都沒想過的!

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荷蘭國力之強盛,可以遠距離輻射影響力到當時還很落後的德國,畢竟連那時候的普魯士國王小時候都要去荷蘭留學開眼界,變成荷蘭控也是可預期的(但他兒子變成法國控,蓋了更有名的無憂宮)

延伸閱讀:【德國|波茨坦】Schloss Sanssouci 秋天不愁,來趟無憂宮

在荷蘭區旁的瑙恩門 Nauener Tor

瑙恩門 Nauener Tor

說到威廉一世的兒子,在荷蘭區入口旁,有一座殘留的城牆門—瑙恩門 ( Nauener Tor ),是波茨坦現存的三座歷史城門之一。

於 1754/1755年之間,由威廉一世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腓特烈大帝 ( Friedrich II. 或 Friedrich der Große ),命令建築師依照他的設計圖所建,是德國第一座新歌德式建築,經過日後的交通重整,目前也是德國少數有電車直接通過城門的設計。

瑙恩門緊鄰著荷蘭區
周末在城門旁也有個小小市集

文青特區

在東德控制時期,這裡一度被荒廢,但現在的荷蘭村經過重新整修,並由荷蘭皇室支持下恢復已原貌。充滿異國風情的區域,現在開滿了文青小店、咖啡廳、酒吧,受到遊客歡迎,4 月的鬱金香節、9 月的陶器市集和 12 月的荷蘭聖尼古拉節/聖誕市集,都深受荷蘭文化影響。

地點資訊

波茨坦的荷蘭區指的是,由 Mittelstraße 和 Benkertstraße 兩條十字交叉的街道分隔的四個方形街區,從柏林搭乘 S7 快鐵或者 RE 火車到波茨坦火車站之後,可以在火車站前轉乘:

  • 電車 Tram 92 或 96 到布蘭登堡街站 ( Brandenburger Straße ) 或瑙恩門站 ( Nauener Tor )
  • 公車 Bus 604、609、638 到布蘭登堡街站 ( Brandenburger Straße ) 或瑙恩門站 ( Nauener Tor )

雖然在柏林不像西邊城市離荷蘭那麼近,但偶然到訪這個獨特荷蘭的小城區,換個風景和心情,也不錯呢!

【延伸閱讀】

有任何觸動或疑惑嗎?和我說說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