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loss Cecilienhof
世界征途,  德國

【德國|波茨坦】現代國際秩序的起點《波茨坦會議》之塞琪琳霍夫宮 Schloss Cecilienhof

在柏林近郊有這麼一個地方,決定了二戰後的現代國際秩序,甚至與台灣目前的政治命運有那麼一絲牽連,那就是當年《波茨坦會議》的地點— Schloss Cecilienhof 塞琪琳霍夫宮。

入口處,右側購票處進去之後是博物館,左側(西翼)則規劃為旅館。

Schloss Cecilienhof

「 Cecilie」其實是德意志末代皇帝兼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 ( Friedrich Wilhelm II.) 的兒媳,也就是末代皇子妃的名字,「Hof」則是德文宮廷/庭院的意思,所以更精確一點的翻譯,應該為「塞琪琳宮」即可。

1913-1917年間,威廉二世為當時的王儲—威廉王子(Kronprinz Wilhelm,兒子也叫威廉,所以用威廉王子稱呼吧)和他的妻子塞琪琳( Kronprinzessin Cecilie)所斥資建造。

Schloss Cecilienhof
英國都鐸式風格建築,主建物的右上有顯眼的五根煙囪,前方的庭院有著蘇聯的紅色五芒星。

建築特色

整座建築坐落於波茨坦的新花園 *中,緊鄰著永芬湖 ( Jungfernsee),由建築師保羅 ( Paul Schultze-Naumburg ) 依照王儲夫婦的意願,設計為英式鄉村莊園風格,有著都鐸哥德式 ( Tudorstil ) 無縫垂直連接、半木結構、山牆、凸窗和拱門等特色。

建築外觀主要是以深色的磚和橡木構成,前方接待庭院 ( Ehrenhof ) 的草坪上,有著蘇聯的五角紅星標誌,建築群共有五個內部庭院,176個房間,整體設計簡約典雅,反映20世紀初期貴族的精緻生活品味。

跟一般認知的「皇宮」有所不同,這裡更像是個世外桃源的貴族別墅,也是霍亨索倫家族 ( Hohenzollern ) 最後建造的宮殿,1990年連同其他普魯士宮殿及花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註:新花園 ( Neuer Garten ) 是有別於波茨坦另一座無憂宮花園而來,相較於18世紀腓特烈大帝時期無憂宮巴洛克式花園等舊形式設計,新花園與時俱進,反映20世紀當代花園風格。

另一邊的庭院,建築特色鮮明。
很喜歡這個角度,加上秋天略為蕭瑟的氛圍和色調,很美!

登上世界歷史的舞台

20世紀德意志的劇變

若你剛剛有注意到文章中的用詞,應該會發現一些歷史疑問和線索:末代皇帝、末代皇子妃、1913-1917、波茨坦、蘇聯五角紅星。

沒錯,塞琪琳霍夫宮建造時,世界正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而德意志帝國最終做為戰敗國之一,局勢迫使著威廉二世於1918年退位,威廉王子夫婦當然也失去王儲身分,最後以私人財產方式接收了這座建築,並居住其中,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逃脫。

然而,塞琪琳霍夫宮並沒有隨著前王儲夫婦的離開而沒落,反而因為第二次大戰後的世界情勢,一躍而上世界舞台,並在現代史上被記上一筆。

《波茨坦會議》

波茨坦會議三巨頭(左至右):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

相信大家應該對歷史課本上的這張照片,還有一點點點點…印象吧?😂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二戰在歐洲戰場取得勝利的盟軍最高領導人,聚集在塞琪琳霍夫宮,討論如何管理八周前 ( 5月8日 ) 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納粹德國,以及將一起對抗亞洲戰場的日本帝國,最後更針對戰後世界秩序的建立、和平條約簽訂和戰爭處罰等決定建立共識。

與會的代表有:蘇聯最高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但因為會議期間正值英國選舉,之後由新上任的克萊門特·艾德禮接替),史稱「三巨頭」。

經過當時開會的大廳,上方仍可見到掛著美國、蘇聯和英國的旗幟。

當時開會的地點,就在塞琪琳霍夫宮的主樓的大廳,原先做為起居室 ( Wohnhalle ),在會議期間被改為會議廳,現在原址仍保留當時會議桌的模樣,共有15張椅子,其中有扶手的三把,正是三巨頭的座椅。(以下對照圖取自塞琪琳霍夫宮官網

因為時間的關係,當時沒有入內參觀,查了資料發現,除了會議廳之外,據說也保留著當時三巨頭獨特品味的房間布置,且保存著當時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和照片。

而這座建築,包含霍夫索倫家族其他財產,被蘇聯無償沒收且管轄,並在之後冷戰期間隸屬東德,而有了前庭的蘇聯五角紅星的標誌。

現代國際秩序的起點

《波茨坦會議》可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爾後冷戰爆發的徵兆,也導致之後歐洲面臨「鐵幕」和建造起「牆」而分裂。

在會議期間通過的《波茨坦條約》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歐洲和世界進行重組奠定了基礎,而期間發表的《波茨坦宣言》也為亞洲局勢訂下了新局。

遠看塞琪琳霍夫宮

戰敗的日本帝國及台灣的命運

為什麼一開始說這裡也牽動著台灣呢?這得從波茨坦會議後,戰敗的日本帝國說起。

《波茨坦宣言》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發表《波茨坦宣言》,其中要求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被視為對日本的「最後通牒」,一開始日本拒絕接受。

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做出向廣島投擲原子彈的決定,之後蘇聯也跟進向日本宣戰,進而結束亞洲戰場,日本由昭和天皇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無條件投降。

《波茨坦宣言》其實是重申1943年中美英簽署的《開羅宣言》,主要限制日本戰後領土範圍,並要求放棄所佔領之領土等,而之前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和澎湖等島嶼也因此有了新的命運轉折。

*註:中國並沒有代表出席波茨坦會議,而是由美英擬定宣言並簽字之後,送到重慶讓當時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委員長簽署。

塞琪琳霍夫宮旁的Borkenküche 樹皮廚房

心得

那天參觀塞琪琳霍夫宮的時候,剛好遇到了日本高中生的遊學參訪團,有著詳細的日文導覽,畢竟這個地方跟戰後的日本息息相關,1945年的夏天,在這裡所做的決定,無不影響著日本迄今的發展,能夠安排來這裡參訪,不但能進一步拓展世界觀,更能夠對現今世界秩序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雖然不知道這些高中生可以理解到什麼程度,但仍然羨慕他們可以在這個年紀,就有機會參觀這個對於日本人意義重大的歷史場景,當初的決定甚至都不是日本人所能夠參與的,卻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後輩子孫,也許這樣的探訪,多多少少會讓這些日本孩子有些感觸吧!

希望台灣人也可以多多認識這個地方,認識歷史,才能認識自己,也才能凝聚向前的共識。

參觀資訊

地址:Im Neuen Garten, 14469 Potsdam

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 – 17:30(週一休館)

門票:10歐 (含導覽)

官網https://www.spsg.de/schloesser-gaerten/objekt/schloss-cecilienhof/

【延伸閱讀】

有任何觸動或疑惑嗎?和我說說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