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ntskalender-Banner
歐洲觀察

【歐洲行銷觀察手札】Adventskalender 聖誕日曆 :品牌「小確幸」之節慶歡樂行銷術

聖誕節,在歐美以廣義基督教體系為主體的社會裡,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更是每年消費力最強勁的時節,以時序而言,大約從 11 月開始歷經感恩節、隔一天的黑色星期五到 12 月底的聖誕節、Boxing Day,是許多品牌非常重視的戰場,各家精銳盡出都壓在年末拉尾盤,能不能開得漂亮,對年度營收、品牌形象、甚至隔年新產品試溫都至關重要。

要如何吸引目光,進而刺激消費,甚至擴展並培養客群?當然折扣、禮盒、節慶包裝限定款…等,幾乎都是各品牌標配了,那有沒有一種更入門的方式,把觀望的人一網打盡呢?

這就要來說說本篇主角:聖誕日曆 ( Adventskalender )。


聖誕日曆 的前世今生

據傳聖誕日曆的概念,首先出現在 19 世紀的德國路德教會的教徒家庭,當時人們為了倒數聖誕節的來臨,便以各種方式製作了倒數設置,例如:陸續放置上 24 張圖畫、每天將蠟燭燒到下一個標記,或以粉筆在門牆上畫 24 條線,再一天天擦去…等方式,讓儀式感進入生活,迎接聖誕節來臨(小朋友尤其興奮!)。

簡言之,聖誕倒數日曆讓人們:縮短等待感,並增加期待感

與宗教相輔相成

所以一開始,聖誕日曆是與宗教深深連結的,圖像或符號多以聖經故事和人物等元素呈現,而且這個傳統流行起來之後,許多聖誕日曆更是家庭或教會手工打造,是一年一度、獨一無二的版本,一些手藝好的媽媽們,甚至會把烤好的小餅乾放入一格格的日曆窗中,啊對了,此時聖誕日曆逐漸精緻複雜化,1920 年代出現了立體開小窗的版本(大概像是台灣的戳戳樂),可以放入零食、玩具或語錄,讓期待感更加華麗升級。

隨著時間推移,商業印刷技術發展日臻成熟,市面上開始慢慢有了規模量產的聖誕日曆,除了一般日曆、開窗日曆,也出現可撕式倒數日曆,但無倫型式如何,這時候,聖誕日曆還是服務於宗教節慶的商品,目的還是「聖誕節」,然而,進入 20 世紀末期,聖誕日曆已經漸漸成為商業目的「本身」。

商業化之後出現各式各樣形式的聖誕日曆

宗教性退色,商業性提高

19-20 世紀,經歷風起雲湧的現代社會思潮影響,以及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反思(聖誕日曆曾被當成軍事和思想宣傳工具),加上後期商業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對於聖誕日曆的設計,宗教元素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民眾更為熟悉的日常主題;

插畫家和設計師為聖誕日曆加入更多藝術性和想像力,尤其大眾喜歡的浪漫風格:小鎮廣場上白雪靄靄、家家戶戶燈光溫暖、闔家溫馨歡樂的主題,體現戰後人們對新世界的和平渴望。

此時,嗅覺靈敏的商人發現了「好心情」商機,開始在如此「正能量」的聖誕日曆上動起腦筋,最初倒數節慶的期待感、為親友準備小禮物的幸福感、每天開箱的驚喜感,這種「小而確定的幸福」不就是人們最容易腦波弱、衝動購物、且非常容易自我說服的時刻嗎?

於是,可以開窗放入商品的聖誕日曆,成了各品牌紛紛參戰的冬季決勝賽局。( 聖誕節表示:被利用了 )


聖誕日曆 與 品牌內容行銷

尚不確定從什麼時候開始,歐美知名品牌們開始利用聖誕日曆做為商業行銷策略的一環,但可以確定的是,進入 21 世紀後,聖誕日曆在行銷運用越來越盛行,加上這幾年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出現了更多元的媒體形式操作,聖誕日曆甚至跳脫實體商品,而成了內容行銷策劃的輔助概念。

YSL 2020聖誕日曆

「實體」聖誕日曆與品牌商品行銷

先來說說我對聖誕日曆「實體商品」形式的行銷策略觀察,即有真正推出並販賣「品牌聖誕日曆商品」者,多數以開窗式倒數日曆為主,每一個窗格放入縮小版商品的組合。

我認為有以下三點非常有趣,是我常常關注的:

1. 包裝設計

策略:塑造品牌形象,吸引品味相同者

聖誕日曆盒的包裝設計通常是最重要的外衣,每個細節都是在對外宣示著品牌形象,各品牌需針對自己的目標消費群,策畫相應的獨特節慶風格(破框吸睛),又不失原本品牌格調(不要破太多降格),不管是霧面質感、金光高貴、柔色高雅、插畫風、童趣卡通風,如何在眾多聖誕日曆中突出,吸引到對品牌好奇或說有相同品味的人,在在考驗每一年的行銷企劃和設計師。

2. 內容選物

策略:回饋顧客、吸引對品牌有認知的觀望者

24 種自家商品的選定,通常是一個品牌的聖誕日曆最大賣點,所以基本上會把內容物都一一列出在包裝盒背面,且由於「窗格」和體積的關係,通常也就是「試用包/旅行組」的份量。

雖然某方面而言,會因此少一些了原先禮物開箱的期待感,卻也能吸引對品牌有認知度的觀望者,以及對商品內容產生興趣的人,以低於品牌正品的售價體驗各種熱門商品;

而對忠實客戶而言,也避免選擇障礙,甚至可以操作成回饋顧客的訴求,例如:把三種熱門色號(還常斷貨)的唇膏都放入,讓原先預算不夠只能擇一的人不再扼腕,買下去即是。

資源夠多的品牌或者產品線夠多的品牌,甚至會推出不同價位的聖誕日曆(很像台灣不同價位的福袋),主打不同族群測試市場,或者利用入門款從年輕族群下手,培養未來潛力客戶。

這招對我來說就是:本質上是試用包,但你必須自己付錢,而且還很開心。

3. 節慶限定商品

策略:未來新產品或特殊產品市場試溫

從美妝、護膚、零食、巧克力、玩具、啤酒…等各品牌推出的聖誕日曆觀察,常常會發現一些「節慶版驚喜」的新商品,例如:新口味、新樣式、新色號,通常在推出新商品前的市場調查,會需要蒐集夠多的數據和回饋,搭著聖誕日曆列車而綑綁銷售的商品,就是來年新產品試溫的最佳方式。

市場評價如何?接受度或討論度高嗎?有什麼調整空間?對於行銷和產品企劃而言,這都是未來正式產品推出時非常寶貴的資訊。

Dior 2020聖誕日曆,每次我看這些設計,都會想想他們設定吸引的消費族群是誰呢?

「虛擬」聖誕日曆與品牌內容行銷

再來說一下聖誕日曆「虛擬商品」形式,除了上述實體商品的策略應用之外,近年來因應網路平台和多媒體的蓬勃發展,許多品牌開始運用聖誕日曆的概念,推出以網路社群為主的「各類線上版聖誕日曆」。

其中,有以推廣促銷為主,例如:聖誕日曆 APP,希望人們可以定期( 至少維持 24 天 )點選 APP 的聖誕日曆,獲取相應的折扣 Coupon、優惠碼、獎品、抽獎資格…等等,熱絡買氣和品牌討論度。

近幾年出現線上版的聖誕日曆

但另一種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以品牌內容行銷為主,這裡跳脫「商品的框架」,讓各類服務性和傳媒性質的品牌也都有操作空間,即是推出聖誕日曆特別企劃,例如:各類電視或廣播節目、品牌廣告、品牌形象故事。

通常以 24 集短篇方式,結合品牌和節慶感製作,搭配社群平台操作,讓人有每天追連續劇的感覺,到聖誕夜那天得到圓滿大結局,成為親友相聚碰面時的談資,進而將品牌傳遞的印象深深刻入腦海,這裡與直接產生銷售可能沒有立即關係,但對一個品牌抓關注度、打造形象和培養長期客戶關係而言,卻是非常好的策略。


關於歡樂行銷術

以上,是我對整體聖誕日曆和品牌行銷策略的簡要觀察,在蒐集資料和整理書寫的過程中,也觸發了一些想法,在此想要做點心得分享。

小確幸的好心情魔力

綜觀聖誕日曆的發展歷程,我覺得不管是實體或虛擬的聖誕日曆形式,都試圖將原本節慶歡樂的氣氛、期待感、感恩贈與…等正面心情,運用到品牌行銷上,創造季節限定的討論度和風潮,算是「順勢而為」很好的案例。

尤其聖誕日曆帶有趣味性、互動性和「確定性」的特質,在歐洲普遍漫長的寒冷冬日裡,調節心情,增添樂趣,送禮自用兩相宜,而且歡慶聖誕節,實在提供給大家太多理由自我說服、衝動購物了,不是嗎?有些人甚至買來第一天就忍不住把全部拆開了,只好再去買另外一個!

L’O CCITANE 歐舒丹 2020 聖誕日曆

本末倒置的陷阱

然而,的確也有些品牌試圖採取一樣的「歡樂行銷術」卻失敗了,在節慶加成上,不小心踏入了折扣競爭的日常循環,並沒有為品牌加分,我想有一部份的原因是本末倒置了:品牌應該思考的是把自身特質「結合」節慶氛圍推出企劃,而非將自己「迎合」節慶氛圍改造成另一個樣子,或者過於簡單把折扣促銷的思維套入,變成吸引來一群「單純撿便宜的人」,根本忘記你是誰的狀況,尤其是日常性消費品牌。

浪費的疑慮

另外,如同我上述所言,在實體商品形式中會很像「試用包」,許多人可能會衝著某幾樣商品而購買整套聖誕日曆,其他的卻只有在拆開的當下滿足新鮮感和樂趣,但之後就放著到過期,或者不適用而丟棄,的確會造成不少浪費,而由此也可以觀察到,聖誕日曆本身已經完全商品化了,以行銷角度而言就是完全工具化了。


反思台灣

在台灣,主要的節日是農曆節日,因此每年的日期並不固定,且宗教意涵比較沒有那麼濃烈,反而與歷史和宗族祖先比較相關,還訴諸慎終追遠,沒有要讓人很歡樂,如所謂的三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也是剛好碰上公司發獎金的季度XD);

除了主要三節,台灣目前比較有商業操作性的幾個節日,如: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中元節,以及入秋之後的「百貨周年慶」,也都沒有固定倒數迎接的感覺,還常常要查日曆才知道什麼時候有連假,重點好像是連假(無誤)

所以我曾想過有沒有聖誕日歷類似的概念可以帶入台灣節慶行銷中,除去倒數的感覺的話,好心情行銷有沒有機會?但這種一格格的形式,還要有賭徒式的好心情,我只想到麻將XDD

不過其實台灣的百貨公司周年慶、福袋、戳戳樂的形式就蠻像的啦,是想說台灣也愛過聖誕節,其實台灣品牌也可以嘗試一下聖誕日曆的概念,也許也有不錯的火花?大家怎麼看呢?

【延伸閱讀】

有任何觸動或疑惑嗎?和我說說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