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文化關鍵詞(1)】Fußball 足球
我這輩的台灣人對德國足球的深刻印象,應該很多來自於2002年日韓世界盃的德國門神卡恩(Oliver Rolf Kahn),那時因時差只有一小時,所以中小學生還是可以跟上比賽,不會被趕去睡覺,我記得當時的新聞都會剪輯卡恩各種姿勢擋下進球的精彩畫面,很多人甚至是為了擋球而不是進球而關注!
但德國並不是一開始就風靡足球的,19世紀末從英國引入德國時,備受德國人敵視,甚至稱為「英國人的疾病」,認為這項用腳踢球的運動非常粗魯,簡直野蠻人。(英國一直中槍)
那時候的德國講求的是「身體培育」等體操鍛鍊運動 ( Leibeserziehung ),而非像英國一樣帶有休閒意味的運動 ( Sport ),甚至也影響了之後德國對於足球資本化、娛樂化的排斥。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帝國,突飛猛進的工業化進程,帶動經濟發展,也帶動德國民族主義的蓬勃,那時的德國人甚至將所有的足球術語翻譯成德文,並沿用至今。
另外,德國人對足球一開始採取反對職業化、商業化的態度,導致德國足球界較晚才受到資本主義商業操作的影響,使得德國球員相較其他歐洲國家,保有更多在地社會聯繫,多數球員在家鄉踢球,跟自己的出身地的足協有較強的紐帶關係。
足球雖然一開始在德國不受待見,但卻是之後凝聚或重振整個國家精神的重要關鍵,幾次重要的勝利,將二戰後殘破、邊緣且小心翼翼不敢再表現出「愛國」的德國人,再次拉回世界舞台,並重整國家認同。
最重要的即是1954年的「伯恩奇蹟」,當時的西德擊敗強敵匈牙利奪冠,不管東西德的德國人都再次容光煥發地唱起德國國歌,在這個國家破碎後的第一次,但也引起世界「德國又再度高於一切(德國國歌歌詞 Deutschland über alles)」的擔憂。
關於非常精彩的伯恩奇蹟,推薦延伸閱讀:
愛迪達與PUMA創始人竟然是親兄弟?一場永遠改寫世界體育版圖的兄弟之爭
但足球這個「和平中的戰爭」,適時地讓德國人壓抑的民族主義情緒有了發洩場域,爾後幾次追逐世界之巔的比賽,讓德國在「躍升足球強國」和「淡出國際政治」中取得巧妙平衡,有了新的集體記憶。
(雖然近期這兩次世界盃德國都一輪遊,被德國酸民罵慘了,可能是新的集體創傷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