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關鍵詞

【德國文化關鍵詞(2)】Hanse 漢薩同盟

Hanse ( 拉丁文 ) / Hansa ( 德文 ),中文採取直接音譯為「漢薩」,德文原意應為「隊群、護衛隨從或一群有武裝的人」,某方面來說,其實漢薩就是同盟的意思,德文要寫的話也會寫成 Deutsche Hanse (德意志同盟),中文翻譯有點疊床架屋,但聽起來很厲害😂

漢薩同盟發展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興起於 12 世紀,14-15 世紀發展至鼎盛,爾後由於世界新航路的開闢,以及歐洲幾場戰爭而逐漸沒落,1669 年正式解散。

我記得當時歷史老師說,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既不神聖、也不是羅馬、更不算帝國」的時期,君權不彰,各地城邦諸侯勢力強盛,但也是這個各地自生自滅背景,讓北德興起了以波羅的海貿易為主的商人漢薩,爾後更發展為城市漢薩。(自己揪團比較有力量)

德國北部商會為了保護自己的船隻航行安全(避免被海盜襲擊)和維護在國外的商業利益(避免被領地貴族剝削),組成了漢薩同盟,並以呂貝克 ( Lübeck ) 為總部,定期開會並制定相關規章,免除漢薩城市間的通行關税、貿易稅等,甚至與條頓騎士團結盟,有基本的武裝。

呂貝克(Lübeck)最著名的城牆(Holstentor)上刻著漢薩同盟的口號:
「對內團結,對外和平」(拉丁語:CONCORDIA DOMI, FORIS PAX)

鼎盛時期涵蓋北海及波羅的海將近三百個海港與內陸城市,相較同期歐洲文明核心南歐,漢薩同盟為落後的歐洲偏北地區,創造出一種基本的政經、文化和社會結構,「漢薩同盟」是漢薩城市共享的商業標誌,具有類似現代「企業識別」的效應,紅白代表色、寇克帆船等標誌,現在仍保留在北德許多城市的旗幟或徽章中。

這張漢薩同盟的地圖是荷蘭文( 德文的地圖都不太直觀),圓點是漢薩同盟城市、三角形是主要貿易中心(有英國倫敦、比利時布魯日、挪威卑爾根和俄羅斯諾夫哥羅德),虛線是航線。

西從比利時的布魯日,東至俄羅斯的諾夫哥羅德,漢薩同盟的商船沿著海岸航行,將東邊斯拉夫的皮毛、蜂蠟和木材運往西歐,將英國和荷蘭布料織品、葡萄酒等運往東歐。

德國一直不是發展海權著名的國家,也很少被認為有什麼經商天份,在世界大航海時代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但藉由了解漢薩同盟的歷史,至少在有限的北方海岸線裡、在五百年間,德國商人控制了波羅的海至北海一帶的貿易,賺得盆滿缽滿,並影響了之後德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領域,Hanse至今仍是德國人喜愛的古德文字,現在德國最知名的航空公司還是叫漢莎航空( Lufthansa )!

登上St. Petri教堂看看整個呂貝克老城風景,除了城門,旁邊的紅磚倉庫也很可愛,現在已經變成小商區

漢薩城現況

漢撒同盟瓦解之後,只有三個城市邦仍保留:呂貝克、漢堡和不來梅,但據稱希特勒競選期間,受呂貝克市府排斥抵制,所以掌權之後取消呂貝克城市邦地位,這也影響到了現在德國的行政體制,漢堡和不來梅才屬於城邦 Stadtstaaten,呂貝克就只被歸在邦 Bundesland 裡了。

不過,現在仍可從車牌代號看出當初三個最主要的漢薩同盟城市,漢堡 HH、呂貝克 HL、不來梅 HB,因為這些城市的全稱為:漢薩城XX,例如:漢堡全稱為漢薩自由城漢堡(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簡稱HH)。

有任何觸動或疑惑嗎?和我說說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