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inland-Pfalz, Deutschland
德國文化關鍵詞

【德國文化關鍵詞(5)】Grenzen 邊界


對於台灣這樣的海島國而言,邊界是比較單純且直覺的,但對於歐洲大陸上的國家而言,邊界具有很多重意義,族群上的邊界、文化上的邊界、歷史上的邊界、現代國家法律、國際條約規定的邊界…

位於中歐的德國,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順時針繞一圈,有:丹麥、波蘭、捷克、奧地利、瑞士、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共九個國家。

綜觀歷史發展,在現代德國國界被法律規定下來之前,其實這塊德意志土地的邊界是一直變動的,德國跟他現在的鄰居們,有著各種愛恨情仇的邊界故事,常常上演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秒分手訣別、下秒闔家團圓的狗血戲碼。

這篇讀起來有說明「大德意志」的意味,本篇也說到:事實上,德國人對於「德國」一詞所呈現的地理輪廓並不明確,甚至不同世代對於德國國界的認知也不盡相同。

本篇中提出的幾個點,對我而言是新穎的切入:

1. 對於年輕一輩的德國人(以成書時間來看,應該是現在德國青壯年人),「德國」就是 1949 年在西德成立、並在 1990 年統一東德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就我的觀察,這種以西德為主體的敘事,其實某種程度而言,是帶有優越感的,甚至到今天也不罕見。

2. 德語中原先並不存在「邊界」的概念,Grenze(邊界)是德語的外來字,由斯拉夫語採借來的,而另一個相關字 Limes(邊界防線)則是源自拉丁文,意指古羅馬帝國有效的統治範圍。相較於「邊界」,「自由」的概念反而對德國人的行為產生決定性影響,是人民集體前進的驅動力。

3. 對於德國的邊界,有一條南北向的主軸,來自於查理曼大帝從當時首都 Aachen(亞琛)至 Roma (羅馬)接受教皇加冕為皇帝就定下;而東西向的橫軸,則是在歷史上增增減減許多次,有趣的是,其實現在稱為東德的區域,就德國歷史而言,絕大部分是德意志帝國的中部地區。

4. 德國邊界有兩條重要的河:萊茵河和多瑙河,這是來自羅馬帝國防止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入侵所設置的邊境防線,在古代不僅是一條軍事防線,也是一條文化界線。

在讀這篇以前,原本以為要講的是東西德分裂或柏林圍牆築起的「邊界」,但其實是在講德意志民族整體「塑形」的過程,其實還蠻有趣的,但歷史的部分就真的太硬了,需要跟著歷史地圖查看,真的是很難啃的書啊!

有任何觸動或疑惑嗎?和我說說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