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關鍵詞,  閱讀筆記

【德國文化關鍵詞(7)】Ordnungsliebe 秩序癖

「Alles in Ordnung.(一切都在秩序中)」是德文很常講的一句話,秩序勝於一切,可能是很多人對德國的印象之一,但並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

日耳曼「蠻族」從古羅馬時期以來,常被認為是不知節制的酗酒者和鬥毆者,到底為何轉變成現在秩序狂魔的呢?

本篇書寫脈絡有點跳躍,我自己大致彙整本篇作者提出觀點:

  1. 中世紀的工匠,是形塑德意志市民倫理道德的第一批人。當時的工匠參與職業工會,並以自身手藝精湛而自豪,做什麼事都會用嚴格的工藝標準檢視品質,並例行校準時間。
  1. 17 世紀三十年戰爭後,基督新教虔信派興起,這個教派發動了日耳曼歷史上首次系統性消除人民道德敗壞與素質低落的社會和宗教運動。他們興建學校,指導信眾,表示信徒靈魂得救的唯一指望就是在於絕對服從上帝所稱許的秩序,將「自我意志」有系統地轉化為執行「上帝意志」的工具。

    只不過作者也表示,這種想法很容易受到集權政體的利用,連結到對納粹的批評:「過度地強調秩序的價值,而且還讓它成為社會主要的、具有道德情操的美德,這是德國市民階層所犯下的最致命錯誤」。
  1. 日耳曼哲學家們對於秩序和混亂的探討, 從康德唯心主義哲學的「絕對命令」的倫理原則,自律使人自由,他認為秩序的形成不是僵化遵守,而是一種創造和思考的主動性過程;到尼采對於德國人強調秩序下,卻對混亂有著恐懼和魅力雙重性的揭示。

    「每一位秩序狂的心理都有一個恐懼雜亂無章的靈魂,都畏怯隱藏在自己內心哪個無法掌握的東西,都害怕會在這個世界上遇到無法預期的事情」。

秩序也對心靈健康有影響。日耳曼啟蒙主義思想家兼教育家 Joachim Heinrich Campe,曾表達對於凌亂的、打理馬虎的家戶會產生什麼負面效應:「外在的混亂雖然不明顯,但卻會逐漸轉入人們的內在,然後滲透到他們的感受、思考模式及道德行動中。」

所以東西只要成三,就會被德國人歸類並納入系統之中。

本篇這一段我覺得很有趣:

一本 1876 年出版的德語歌曲集中,歌本目錄第三段第二章的標題「情歌」之下,編者又把這些情歌分別歸類成「愛之喜」和「愛之悲」兩個小節,本書作者只好吐槽:「似乎這樣的整理和分類,就可以清楚劃分愛情的喜悅和苦楚!」

大自然是混亂的,但運行卻又如此秩序,我想這就是喜愛大自然的德國人,特別衝突又矛盾的地方吧!如何讓井井有條的秩序和充滿生命力的混亂處於正確關係,一直是德國社會充滿挑戰的議題。

有任何觸動或疑惑嗎?和我說說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