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關鍵詞,  閱讀筆記

【德國文化關鍵詞(8)】Kitsch 庸俗

繼上次 Schadenfreude 之後,Kitsch 又是一個被完整保留德文拼寫的英文字,法文也是直接拿去用,根據本篇指出,雖然對於這個字彙的起源仍有許多猜測,但經過專家考證,傾向認為 Kitsch 這個詞首次出現於 1870 年代的慕尼黑藝術拍賣會場,並從慕尼黑傳播至歐美各地,更激盪了當時的藝術辯論領域。

Kitsch 這字在這裡中文翻譯為「庸俗」,而非更常見的「媚俗」,有來自本書中文譯者的解釋。他認為中文「媚俗」字義過於強調個人向外求取的主動性,但 Kitsch 並不是只有創作者向外討好大眾、投觀眾所好之意,它還有一種人們不自覺地接受並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大眾品味之意,我的理解是譯者想強調更雙向的感覺。

總之,關於 Kitsch 庸俗的討論,其實與藝術概念似乎無關,而與本身具有的功能較有關,一幅名畫並不庸俗,但被製作為成千上萬的周邊商品,出現在明信片、馬克杯、鑰匙圈上就是庸俗,簡而言之,庸俗就是人們已經看到不想再看、陳腔濫調的東西。

聖誕市集常見的庸俗
Photo credit:By user:Mkill – Own work, photographer = uploader, CC BY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87096

庸俗是工業化後市民社會的伴隨現象,庸俗是應和了社會的物質技術條件(可以大量複製的工業化產品),以及對美感的期待(大眾藝術),誰不想要一幅名畫掛在家中彰顯品味呢?但每個人都這樣做的時候,庸俗感就出現了!

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德國經歷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從那時候開始,每個時期的德國人都有自己的庸俗,從園丁小矮人 ( Gartenzwerg )、麋鹿造型的藝術品、納粹時期流行的「蓋森基興巴洛克」風格傢俱等等,但也許庸俗並非壞事,畢竟讓人們議論的東西,也讓人們彼此連結。

蓋爾森基興-巴洛克(Gelsenkirchener Barock)的傢俱風格,懷舊老式木造雕花風,一些德國老房子內可能還有。
Photo credit: Ralf Piorr/CC BY-SA 4.0

在藝術文化領域,相較於英語系國家對於 Kitsch 以較為肯定的思維發展,人們接受了如:美國現代藝術家安迪沃荷的《瑪麗蓮夢露》作為流行文化的可能性,德國人使用這個字似乎更保有批判性一點,在德國「庸俗」是個有權力的字眼,特別適合拿來形容看法淺薄的門外漢,凡事被指稱為庸俗,就幾乎被扼殺其存在價值,被認為庸俗的人,如果試圖為自己反駁,反而會引來更強烈的攻擊,德國人甚至會用「高級的庸俗」( Edelkitsch )來批評一些拙劣的藝術品。

安迪沃荷製作的一系列《瑪麗蓮・夢露》肖像版畫

講那麼多,我自己是覺得,Kitsch 這個字對應的概念很像我們台語講的很ㄙㄨㄥˊ啦~別忘了,品味是階級的產物。

有任何觸動或疑惑嗎?和我說說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